![]() |
![]() |
![]() |
![]() |
![]() |
![]() |
· 用戶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 |
![]() |
| 網站首頁 | 文章中心 | 下載中心 | 圖片中心 | 雁過留聲 | 僚人家園 | 僚人商城 | | ![]() |
![]()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壯族在線 >> 文章中心 >> 僚人文苑 >> 學術篇 >> 學術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大明山下發(fā)現(xiàn)古代歌圩遺址 | |||
作者:謝志開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9-2 ![]() |
|
||
清代“歌圩”遺風 謝志開 古廟大門石鼓 位于大明山腳下的馬頭鎮(zhèn)六戶村,清朝光緒年間,這里曾經建造一座“圩務”(壯語為新圩),聽說這里的集市只有一個戲臺、一座廟宇和十二戶商鋪。到了文革初期,雖然它被人為地拆除,但是對于“圩務”的傳說,在老人們的印象當中還是每年的演戲求雨、唱山歌等歡樂的場面。 石柱是古戲臺的柱子 四月的某一天,我從土地承包開發(fā)老板那里得到一條好消息,聽說在馬頭六戶村板務屯的南面的小山坡上挖出了一根大石柱,大石柱上還刻劃著文字。我想那里一定有古跡,于是,我就準備了相機,騎上摩托,急急忙忙趕往目的地。 發(fā)現(xiàn)大石柱的地方是一座小山坡,位于六戶村通往敬三村的便道中間,當我驅車到達了那里,在老板的指引下,在便道西面的半山腰一片小平地上,我看到了橫躺在那里的大石柱,當我走近一看,大石柱已經斷成了兩節(jié),也許是埋在土層時間太久,石柱表面風化不太嚴重,一眼看上去好象是新作的大工藝品。石柱上雕刻有“神明若臨鑒報施公”的字樣,讓人一看就感覺到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我的到來也讓那些過路的群眾感到好奇,板務屯劉乃實老人說,民國時期馬頭分為上、中、下三個鄉(xiāng),現(xiàn)在的敬三村、六戶村、靈坡村劃為馬頭下鄉(xiāng)。過去的馬頭下鄉(xiāng)鄉(xiāng)分所就是在這里了,到了一九六九年,這里的建筑才被拆除,那根石柱是戲臺的柱子。 這里原來是清代的“圩務” 從出土的大石柱來看,以前這里的建筑群一定很雄偉。為了能證明我有猜想,我驅車來到了六戶村板務屯,在村子里我找到了能見證拆遷“圩務”經過的劉乃實老人,他今年已經77歲了。劉乃實老人說“1956年我在六雅(六戶-雅家)高級社 任會計,當時高級社是在新圩那里辦公的……” 劉乃實回憶說,“新圩”建設年限我也不知道了,小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這里有個“圩務”。“圩務”不算很大,到解放后拆遷時,“圩務”上只有十二戶人家在那里經營。“圩務”的布局是這樣的,中間是一個球場大小的露天集市,集市南面是一個面對北面的戲臺,東南面是那十二戶街民的鋪面,圍成7字形,東面是通往敬三村雅家屯的大路,集市北面是三進瓦房組成的不院子,小院子的大門是正對著戲臺打開,門檻兩邊擺設一對大石鼓,進到小院子的第二進瓦房,這里是供奉神靈的廟宇,廟宇建筑相當不錯,中間有供奉神靈的塑像,廟堂兩側有兩根雕刻精美的石柱。小院子第三進是三間瓦房連接而成的學堂,這里以前曾經是學校。也許是場地太小的緣故,這三進房子的西頭是用圍墻、東頭用附房來圍成的小院子。到了1969年,六戶、敬三分開建立大隊,“圩務”的公共設施才拆遷,按各村人口的比例分配處理財產,當時六戶人口較少,僅僅分配得三分這一的份額。 “圩務”遺留的寶貝 老劉介紹了“圩務”的概貌,走到村子前面的板務祠堂,指著祠堂前面小水溝的四方石條說,這就是“圩務”廟宇堂前兩側的石柱,石柱的棱角有精細的邊線。我蹲下來用樹枝掃清石條上面的泥沙,石條上面的字跡呈現(xiàn)在眼前,“光緒六年×歲次庚辰季春月”,這就是建造圩務的時間了吧。石條上面還記載了板零“沐恩信士”捐資建設廟宇的時間和姓名。在石柱的另一面,雕刻著“豪杰好斯乃圣人”,我斷定這是廟堂前的一副對聯(lián),是下聯(lián)!我向老劉打聽了另外一根石柱的下落,他說,另一根應當是在敬三村那里吧。我向老劉道謝后就迫不急待地趕往敬三村韋碩屯,我在人群經常聚集活動的場所看到了一對石鼓,現(xiàn)在村子里的人們將它安放在路口兩邊當作景觀。在那里休閑的老人們說,那就是從“圩務”搬回來的。就在石鼓的旁邊,那另外的一條石柱被我找到了,哈哈!上面雕刻著“英雄幾見稱夫子”,廟宇堂前的上聯(lián)終于找到了。 “圩務”曾是壯鄉(xiāng)古代歌圩 找到了幾件寶貝之后我還不能罷手,我在想“圩務”從清朝建立至今為什么才有十二個商鋪?為什么不能繁榮壯大?“圩務”的廟宇是供俸什么神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信士出資大興土木?“圩務”那么小,為什么要建有這么個大戲臺?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只有向當?shù)乩先舜蚵牪拍苷业酱鸢噶恕?/FONT> 聽說六戶村百淡屯79歲的韋方老人對那個“圩務”記憶猶新,常常對人講起“圩務”的故事,我來到他家,只見他雖然年老花甲,但是聽力、思維卻依然與年輕人一樣沒有差別。他說,過去的“圩務”三天為圩天,是附近的榮龐、敬三、靈坡、六戶等村農戶趕集的地方,圩天常有外地人來聚眾賭博!佰讋铡鄙系膹R宇有專人管理香火,保持每天上香和打掃衛(wèi)生,人們稱之為“廟!,“廟祝”是雅家屯的人(已故),生活來源是由當時附近的靈坡、敬三、六戶一起捐出“廟祝”田地來維持。 韋方老人回憶說,“圩務”的熱鬧不在于集市交易,讓人印象最深的還是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四舉行的文娛活動,我從小到大一直都能看到群眾集資邀請武鳴桂劇來這里演出。請桂劇團來演出的時間一般為兩三天,演出結束的那一天,趁著來“圩務”演出活動之機進行賭博的人們又重新集資來延長演出時間,延長時間最長的有半月之久。每天晚上演出結束,來看戲的年輕人沒有馬上回家,而是到各村屯去聽山歌對唱,有的則在“圩務”附近的松樹林里擺開了山歌對陣,形成了以“圩務”為核心的壯鄉(xiāng)歌圩,當時有好多年輕人是通過山歌傳情而結為夫妻的?上У搅私夥懦跗诮朔四菚r,盤踞在大明山的土匪曾經占用了“圩務”一段時間,后來就是土改、合作社、大搞鋼鐵、文革等等,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人們再沒有心思去舉辦這些活動了。不過解放后不久,每年的四月初三晚上,敬三村韋碩屯就舉行山歌對唱、演戲等活動,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古廟石柱 因為“圩務”的位置是在山坡上,生活用水要從幾百米的河里挑上山來,所以就很少有人到搬來這里定居經商,雖然“圩務”從清朝就建立,但是集市規(guī)模卻無法擴大,聽附近的群眾議論,“圩務”每年的唱戲大多是為了求雨,每年天氣干旱了,人們就唱戲求雨,下雨才能夠耕田種田。聽說一唱完戲,老天真的感動了,下雨給農家耕作,怪不得那戲臺的石柱子會提到“神”字,聽說附近的敬三村伏朋屯的河邊,民間傳說那是一塊葫蘆倒水之地,原來那里也有個戲臺,也是專門唱戲求雨之用的。因此在大明山腳下的馬頭鎮(zhèn),有好幾個地方都有唱戲求雨之歷史傳說。 如果“圩務”能保存至今,我想,這個壯鄉(xiāng)歌圩一定會越辦越有民族族特色,可惜呀,后人為了建設大隊辦公場所而毀壞了祖先寶貴的文化資源。 本站論壇同一主題帖子:《大明山下發(fā)現(xiàn)古代歌圩遺址》: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26251&page=1 |
|||
文章錄入:紅棉樹 責任編輯:紅棉樹 |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用戶留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