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戶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 | |||||
| | 網站首頁 | 文章中心 | 下載中心 | 圖片中心 | 雁過留聲 | 僚人家園 | 僚人商城 | |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壯族在線 >> 文章中心 >> 僚人資訊 >> 文教體育 >> 正文 | 今天是: |
| 預告:北路壯劇藝術節(jié)將于2007年4月27日至30日在田林縣隆重舉辦 | |||
作者:紅棉樹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4-13 ![]() |
|
||
|
2007年4月27日至30日 田林縣將舉辦盛大的北路壯劇藝術節(jié) 本站2007-04-13訊(紅棉樹):2007年4月27日至30日,田林縣委、縣政府將在田林縣城舉辦盛大的北路壯劇藝術節(jié),這是北路壯劇的故鄉(xiāng)田林縣的一件大事,也是桂西北、滇東南地區(qū)壯族人民和黔西南地區(qū)布依族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起源于田林縣舊州的北路壯劇、布依劇必將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精彩的北路壯戲劇吸引了眾多群眾前來觀看 北路壯劇情報速覽 壯族的戲劇、戲曲,主要有壯劇和壯師。◣煿珓。﹥纱箢,而壯劇則是發(fā)展得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劇種,其內部尚有幾個不同的流派。北路壯劇和南路壯劇是其中的兩大劇種,另外還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文山樂西土戲等三個小戲種。各路壯劇在各自的形成、發(fā)展過程當中都為自己本地的戲劇文化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推動了壯民族戲劇的繁榮和發(fā)展。 清朝中期成型于田林縣舊州鎮(zhèn)的北路壯劇,是壯族人民文藝智惠的結晶,這個民族戲曲在壯族戲劇舞臺當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開放在壯民族文藝花園中一朵艷麗的奇葩。北路壯劇形成于田林縣,主要流傳在廣西西北部的田林、隆林、西林、凌云、樂業(yè)、百色、田陽等操壯語北部方言的縣份,故稱作“北路壯劇”,而貴州省的黔西南地區(qū),北路壯劇由于流傳于布依族人民內部,所以被稱為“布依劇”。北路壯劇在發(fā)展的歷史當中,大致經歷了“孕育期”、“改革完善期”、“全盛期”、“定型期”等四個階段。 孕育期 明末清初,田林縣舊州鎮(zhèn)已是通聯(lián)滇、黔、桂的交通要道,成了當?shù)氐恼、經濟、文化中心和貿易集散地。北路壯劇在此進入了孕育期。據(jù)相關資料記載,北路壯劇俗稱“土戲”。從清朝順治(公元1644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北路壯劇的孕育期。在這10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八音坐唱”、“板凳戲”、“門口戲”、“游院戲”、“地臺戲”等幾個階段。 “八音坐唱”是集體演唱,形式單一,內容多是祝賀之類的唱詞!鞍宓蕬颉笔1至2人坐在高條凳上演唱,有簡單的動作和表情,因室內滿足不了群眾需要,便移到屋檐下表演,故改稱“門口戲”!伴T口戲”已初分角色,演唱者相互問答,表演者增加到4人,后來除了過年過節(jié)為本村的群眾演出之外,戲班開始走村串寨,外村辦喜事、蓋新房等都來邀請去唱,出這個院子進那個院子,群眾又稱為“游院戲”。戲角開始穿華貴的戲服,在臉上擦紅粉化妝,其內容仍是各種祝賀的唱詞,沒有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為滿足越來越多的群眾看戲,便搬到村鎮(zhèn)空曠的場地表演,故稱為“地臺戲”。“地臺戲”已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節(jié)目如《目連經》、《八仙過!、《唐皇游陰府》等。 改革完善期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北路壯劇經過幾代藝人的改革,已逐步完善。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田林舊州鎮(zhèn)那渡村歌手楊六練到四川做生意,因蝕本無顏面回家,便在四川邊打工邊學藝,兩年后返回那渡。在他的倡導下,那渡和舊州兩個戲班組成了“龍城班”。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們在舊州搭起二丈寬的戲臺,上演了由楊六練編導并主演的北路壯劇的第一出戲《農家寶鐵》(又名《好寶鐵》)。這個戲主要人物有6個,生、旦、凈、丑都有,而且每個行當都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念、唱都用北路壯話!按钆_戲”的上演,標志著北路壯劇的正式誕生。從嘉慶到道光(公元1796年至1821年)年間,舊州央白屯的北路壯劇藝人黃從善將“平調”加工整理,改名“正調”,奠定了北路壯劇主調音樂的基礎。咸豐、同治年間,藝人廖法倫再將其主要曲調(即“大過場”、“正調”、“梳妝調”、“殺雞調”、“卜牙調”、“八仙調”、“升堂調”、“山歌調”)予以定型,樂器伴奏從只拉“正線”發(fā)展為“正反線”合弦。此時北路壯劇開始向附近省、縣流傳,隆林、西林等縣、鄉(xiāng)、村紛紛成立戲班,其中田林板堅戲班繪有天、地、人三界的底幕布及自制戲服和盔甲,使北路壯劇的藝術更趨完美。 全盛時期 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1910年),是北路壯劇蓬勃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田林舊州鎮(zhèn)央白村人黃永貴赴南寧應考,為邕劇所迷,置功名不顧,天天看戲,被邕劇藝人雷喜彩發(fā)現(xiàn),收為弟子;氐教锪趾螅S永貴組建戲班,并吸收邕劇的表演技巧(武打、臺步等),使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唱腔方面也借鑒邕劇,創(chuàng)造了“喊板”、“怒調”、“大王調”,伴奏樂器恢復使用嗩吶,加進了揚琴、大鼓、大鑼,藝術效果甚佳。由于黃永貴武打出色,被稱為“土飛猴”,各地紛紛請他去教戲,使北路壯劇得到更廣泛傳播。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黃永貴帶領戲班“土漢班”應邀到梧州演出,轟動一時。
至光緒末年,北路壯劇唱腔和表演程式基本定型。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北路壯劇藝人是田林八桂鄉(xiāng)平六屯黃福祥(1896-1964年),他是黃永貴的第三子,自小受過武術訓練,十六歲開始跟隨父親演戲,生、旦、文、武全能,唱、做、念、打俱佳,尤其擅長旦角。除了鉆研表演藝術外,他在唱腔和伴奏方面進行了不少改革,創(chuàng)造了“正調慢板”和“丑角調”,馬骨胡原是奏半反線,他為了加強表現(xiàn)力改為大反線。1914年,他帶領“螺陽劇社”到貴州省的巴結、央壩等地演出,很受當?shù)厝藲g迎。此時的北路壯劇已定型,行當齊全,演技精純,特點突出,包括隆林、西林等縣共有戲班五十多個,劇目二百多個,唱腔也發(fā)展有十五個。 解放前夕,由于社會動亂不安,各地的戲班大都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北路壯劇這朵瀕臨枯萎的藝術之花又重新開放。特別是“文革”之后,各地的業(yè)余劇團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傳統(tǒng)歌圩恢復,演出活動頻繁,業(yè)余文藝團體逐年增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田林、凌云、隆林、西林等縣已有劇團二百零二個,其中僅田林就有九十多個。 北路壯劇的傳播 北路壯劇形成之后,迅速傳播于桂西北的壯族人民內部,并向南傳入了云南東南部的壯族聚居區(qū),對云南壯。ㄖ饕菑V南沙劇、富寧土戲)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至今云南壯劇的許多唱腔和表演都有深刻的北路壯劇痕跡。 北路壯劇向北傳播的范圍則更加廣泛,影響更加深遠。北路壯劇跨過南盤江北岸傳入與壯族骨肉相連、唇齒相依的布依族地區(qū)后,也形成了布依劇。 布依劇由壯族地區(qū)傳入,這是有著特殊的原因的。從地理上看,布依族與壯族的居住地區(qū)是緊密相連的。從族別上看,有人認為,“‘仲家’(今布依族)與‘僮家’(今壯族)的起源是一樣的。”①實際上,所謂壯族、布依族,不過是一個民族的兩種稱謂方式。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雹诓家雷搴蛪炎逋耆m合這個定義。另外,從自稱的“布雅伊”、“布越”、“補夷”、“布依”,他稱的所謂“仲家”,“僮家”,音都相近,這些都證明了布依族和壯族完全是一個民族。這一原因使壯劇能夠傳入布依族地區(qū),并為布依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因而我們可以說,布依劇是壯劇在一個民族內的流行地域上自然擴散的結果。③ 布依劇與同一族源、—江之隔的廣西北路壯劇,自從誕生后就有著頻繁交流的密切關系。清光緒元年(1875),廣西北路壯劇戲師楊蓮、廖法倫到冊亨乃言演出并傳藝;光緒二十一年,廣西北路壯劇戲師黃永貴帶班到冊亨的八達、乃言、板壩等地演出并傳藝,北路壯劇逐漸在貴州布依族地區(qū)扎根。光緒二十二年(1896),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四弟岑毓琦邀請滇、黔、桂三省12個土戲班至廣西那勞演出,歷時六晝夜,觀眾達數(shù)千人。布依戲參加了此次盛會,開闊了視野,切磋了演技,并與滇、桂兩省的壯劇班保持著友好聯(lián)系。布依戲與北路壯劇在藝術上相互吸收、共同發(fā)展,形成了同一劇種,這也是南盤江兩岸所謂壯族和布依族實質上是同一個民族的兩種不同法定族稱的又一佐證。光緒三十四年(1908),法國傳教士古斯達夫·衛(wèi)利亞與約瑟夫·方義仁合著的《布、漢、法辭典》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以“谷藝”、“補谷藝”的譯音為布依戲、布依戲演員開列條目,其標志著布依戲藝術已趨于成熟。 ②見《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③這段話整段都轉載自《布依族文學史》第298頁( 田兵 、黃世賢、 羅汛河、 陳立浩主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 & 貴州大學中文系 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廣西新華書店發(fā)行 右江日報印刷廠印刷 198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
| 文章錄入:紅棉樹 責任編輯:紅棉樹 | |||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關于本站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用戶留言 | | |||||
|
|
||||